En
电子画册
展览资讯
95%现场——毛宗泽个展

    展览名称:95%现场——毛宗泽作品展
    展览地点:3/6/7号厅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6年9月29日——10月10日
    开幕时间:9月29日  10:00分
    开幕地点:武汉美术馆中庭

    展览组织机构:
    总策划:樊枫
    策展人:章后仪
    艺术总监:高小林
    展览总监:宋文翔
    展览统筹:张文博
    平面设计:代楷
    空间设计:程俊
    展览助理:吴梦诗
    媒体宣传:李霞、刘文菲
    展览组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南、刘宇、刘永茜、宋文翔、张文博、高小林、彭于虎、樊枫、薛苏北


     

    展览简介

    在旅行中画画写生是一件听上去极为美妙的事情,这种美妙源于我们大概能想象一幅图景。画家们约上三五好友背上画板、行路万里,遇到美景趣事,免不得一番感慨,停留数日,挥洒笔墨。豪爽洒脱好不令人羡慕。
    然而事实上,在中国画的传统里,花鸟等小品常用写生的方法进行表达,山水画则经历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才到了画家们惊觉要抛弃程式、回归自然、享受笔墨的状态。
    对于写生,传统画家的态度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幅完整的传统山水画里估摸着会有黄山的山石,庐山的泉水,再加上一点长江上游的峡谷水流等等“草稿”,画家们把这些“草稿”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元素按照山水画布局要求拼贴,最终达到可游、可居、可观的文人心象。这样的“山水画”再现的是画家心中所渴望的山水。
    艺术家毛宗泽是一位绘画面貌非常多样的艺术家,十多年前因为对山水画到底要怎么样继续心生疑窦,从而走出画室,走向自然,所到之处,笔下生文章。他抛弃了元素式山水作画方式,力求还原现场,再现真实。“95%现场”描绘的是本次展览作品的状态,它们每幅作品在现场的完成度高达95%,而这似乎也提出新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山水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再现还是表现,中国山水的落脚点是自然还是笔墨?
    毛宗泽带着这些问题出发,但并不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去通过感受,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他在现场写生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没走出去的人或许也只能感受到95%,还有5%可能可以通过他的画面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以“所到之处”“心法自然”“95%现场”三个篇章展开对毛宗泽先生十年来写生作品的梳理,试图为大家展现的是他洒脱随性的书画态度,也借由此引发一些大家对于中国画写生的思考。

     

    展览前言

    我画城市生活,有个很深刻的体会,原来认为是笔墨为物象服务,后来体会到物象要为笔墨服务。中国画的写生从严格意义上讲是通过生态物象挑战你的笔墨物象,也是自然图像挑战你的心灵图像。那么现在我们就是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许多中国画画家在面对实物时容易不知所措。中国过去讲究“胸有成竹”,如今面对自然就要打破“胸有成竹”,而达到“胸无成竹”,不断地颠覆“既定事实”,抓住物象的形态、规律及物象的精神,逐渐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笔墨和造型,并融入当代社会生态与人文情怀,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
    笔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它随时代而变化,是不同时代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古人主张游历,但不擅长写生。石涛主张“收尽奇峰打草稿”,用自己的艺术体验和生活感悟指引着笔墨的方向。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思考是不是还存在前人所漏掉的、未被发现的某种状态。他们试图以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相链接的方式寻求新的突破点,呈现出不同的观念派别。一是立足于传统笔墨基础,将时代与生活植入画作之中,认为笔墨的研究是中国画重要的话题,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主要内容,笔墨不行,何以谈中国画。二是坚持以图像学为基调。这种形式不再追求传统山水笔墨系统中的品评规范,不再遵循传统水墨画的笔法与墨法,也不再拘泥于笔画的点滴得失,融合笔墨、色彩及抽象形态,试图把笔墨变成画面中诸多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很显然,毛宗泽属于前者。
    从仿古画到油画的专业训练,最后,又回归到中国水墨的探索之中,毛宗泽因此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与笔墨功底。他情系中国画,二十余年,一方面专注于人物花鸟的创新性研究;另一方面游走于山水间,钟爱对景写生,强调写生的现场性,有着强烈的时代意识。
    此次展览共展出毛宗泽先生八十余件山水画作品,对其二十余年的山水写生经历进行梳理。“95%现场”,是一种作画态度,毛宗泽提倡中国画写生的现场性,却又不是单纯的场景复制,其重点还在于笔墨的创作。他以情感驾驭笔墨,而不是以笔墨追随物象的形体轮廓,继承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的精华,并运用它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关照自己,关照万物,既师法自然,又不会被自然物象所困。武汉美术馆通过此次展览对艺术家的个案分析可以引导我们思考,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态以及画家对于这种生态的观察,是如何融入到我们的笔墨中去,使画面进入一种与社会、现实及人生紧密关联的“当代状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