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展览资讯
武汉美术馆7号实验空间项目:长江长江——张增增个展

     

    展览时间:2019/3/29—2019/4/14

    开幕时间:2019年3月30日14:30

    沙龙主题:青年实验艺术项目在公立美术馆的生存和发展

    沙龙时间:2019年3月30日15:00

    活动地点:武汉美术馆7号展厅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展览介绍:“7号实验空间项目”是武汉美术馆2018年发起的青年艺术家个展项目,我们希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为青年艺术家个人展示的空间,也是不同观念、不同背景的青年艺术家们交流的平台。张增增是“7号实验空间项目”的第六位参展艺术家,本次展览也是武汉美术馆2019年7号实验空间的第二个项目,艺术家运用水的不同形态试图探讨城市与水的关系,城市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家选用最具生活气息的锅碗瓢盆,将生活层层剥开,发现生活的本质,并将其表达出来。

     

     

     

     


     

     

     

     

     

     艺术家创作访谈录 

    对谈人:王金曌(W)、张增增(Z)

     

    W:你对武汉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Z:长江的水和夏天的热是武汉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还有好像武汉一直在建设,老城区一直在拆,新城区一直在建,每次来都看到城市里的吊塔在忙碌,人们急匆匆都在忙碌,忙什么?忙着生活忙着饭碗。这不仅是武汉这个城市的特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们生活的现实。

     

     

    W:能简单介绍下这次的参展作品吗?

     

    Z:我在武汉当地的老城区拆迁户和建设工地收集三百多个老百姓用的旧饭盆,拿到美术馆现场,放在一张用石膏板定做的25米长的条桌上。

     

    同时在展厅顶部安置水箱,水箱里的水是我从长江里取过来的。滴落的江水,在与饭盆接触的瞬间蒸发成气体,现场弥漫着长江的味道。

     

     

    W:为什么选择这种旧的搪瓷盆,与长江又有什么关系呢?

     

    Z:这种搪瓷盆具有很典型的生活气息,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每个中国的普通家庭都有这样的饭盆。它会随着每个家庭生活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磕碰掉瓷,上面留下黑色的疤痕,这是生活赋予它的美感,它是人间烟火的容器。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是养育人民的母亲河,活在母亲河的岸边,每天人们为各自的饭碗而忙碌着。如果人民是儿子,那么饭碗将是母亲最关心的问题。

     

    在这里这些承载着每个人一日三餐的旧饭盆浸透着生活的气息,长江的水滴落在滚烫的饭碗里,终将是一个徒劳的过程,碗里剩不下什么。

     

     

    W:看你这些年的作品,每一次做新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这是为什么?

     

    Z:这是跟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还有当时的创作条件决定的,表现方式不同但是这些年的作品其中的线索和感兴趣的点还是一致的。上学的时候每一年都要用不同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去创作。刚把木头掌握熟练就要再换一种新的材料面对新的问题,刚把新的材料摸熟了,又要归零重新开始。

     

    刚起步的时候我不想被任何一种材料和方式给限制住,面对不同的环境、材料和问题的时候都要随机应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学习更多的去尝试,逼自己到绝境,绝地自然会反击。

     

    这些年,遇到不同的环境现场和自己当时的人生体验,与此同时选择相应的创作方式和材料制作。在我看来方式和材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中的语境和问题。

     

    从我最开始的《测量视平线》,把人们无形的视线物质化的呈现出来;《瞬间的永恒》是一座三米高的肥皂泡碑在现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蒸发化为无形;《无形之形》是用手机看一个空间,会出现一个肉眼看不到的虚拟大球;《造物》是用三维成像技术采集人们无形的脑电波信号,组成一个有形的形体并通过3D打印终端,把无形的电波给物质实体化,这些作品都是围绕着有形和无形来展开的。包括这次在武汉美术馆的作品,长江的水在现场变成了水蒸气,用有形转化为无形的过程引出此刻生存体验的思考。

     

     

    W:所以在你的观念里长江也是无形的?

     

    Z:“长江”在我们中国文化语境被赋予很多的寓意,也有很多东西我们也把他比作“长江”。在这里我把“长江”——作为物质形态的水,作为作品的材料,用其在现场的变化关系而引出意象上的思考。

     

    展览题目是“长江长江”,第一个“长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代称名词。第二个“长江”是与人民滚烫的饭盆接触,化为夹杂着人间烟火的烟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