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展览资讯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卓越翘楚写春秋——武汉美术馆纪念张振铎诞辰110周年作品展

     

     

    出品人:樊枫

    策展人:宋文翔

    艺术总监:高小林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8年9月5日14:30

    展览时间:2018年8月31日—9月25日

    研讨会时间:2018年9月5日上午9:30-12:00

    研讨会地点:武汉美术馆5楼学术报告厅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4、5号厅

     

     

     


     

     

    展览前言

    文/樊枫(武汉美术馆馆长)

     

    出于对当代水墨问题以及民族文脉的思考,我馆于2011年发起“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展”的学术展览项目,以期展现具有中国味道、强调骨法用笔的水墨作品,至今已围绕“写意精神”、“文脉创化”、“笔法维度”、“色界变象”四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并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但在对当下水墨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觉,不从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背景及源头上来追问中国水墨画的创作,就很难解释当下形成的水墨生态,由此,水墨文章第五回“墨道无间——中国人物画研究展(1970-1985)”诞生了。

     

    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不难看出作品具有的三大特点——“写实”、“写意”、“写生活”。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讲话明确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新中国初期的中国画坛以苏联模式为艺术典范,奉行严格的写实主义,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强调文学化地塑造典型人物与历史主题,并进行情节性、戏剧性的刻画。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徐悲鸿、蒋兆和,以现实主义的指导思想、写实的艺术手法来改造中国人物画,蒋兆和的《流民图》无疑是中国人物画史上一次重大转折,摆脱了传统中国文人画和宫廷画的束缚,形成了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样式。此后的中国人物画家继承发展了“徐蒋体系”的写实风格,都有着严谨的造型基本功,并顺应时代的要求深入生活、向工农兵学习,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例如黄胄、李斛、李琦、方增先、刘文西等艺术家皆是在这样的艺术方针下进行创作,从《工地探望》、《粒粒皆辛苦》、《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均可以看出画家们的创作思路和写实才能。

     

    此次我们选取的参展的艺术家,大多是新中国美术学院培养出的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例如杨之光、鸥洋、卢沉、周思聪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这批参展艺术家在“徐蒋”的教学体系下进行学习,在前辈艺术家的影响下进行创作,作品体现出扎实的写实功底,同时也能以坚实深厚的人物造型和单纯真挚的情感取胜。写实能力来源于他们所接受的美术教育,而真挚的情感则来源于艺术家们“写生活”的创作方式,无数次的现场写生,赋予了他们感悟生活和艺术再现生活的能力,艺术家们不断要求自己从生活中挖掘艺术形象,从内心去塑造艺术形象。例如周思聪的《山区新路》,给观众带来的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劳动建设场景,这无疑与艺术家多次深入生活的写生是分不开的。更为宝贵的是,我们也能从这些“写实”的作品中看到了“写意”的精神,可见艺术家们是用西画的写实技法来完善传统的创作体系,同时不断强调传统中国画中所特有的“写意”精神,将普世的人文关怀与生活感悟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中,使其作品具有了清晰的时代烙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回顾整个中国人物画史,我们可以说正因为这批作品具备了“写实”、“写意”、“写生活”的三大特点,最终形成了写实人物画的样板程式,成为了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也使得这批艺术家成为了“时代的记录者和开拓者”,并为后来的中国人物画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在此展出的这些作品不仅承前,还在启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