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北岸,汉江以南 ,植与水相拥,盎然绿意隔出世外桃源。一片银白梯田在此应运而生,宛若生长在大自然里的艺术品,浑然天成,又巧夺天工。随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在武汉落下帷幕,这座隐匿于原生态中的美术馆正在逐渐映入大众视野。 距此处五公里开外的市井中央,位于保华街2号的武汉美术馆已是武汉人民熟悉不过的地方,如今命名为武汉美术馆(汉口馆),而坐落知音大道的这片还未面世的崭新建筑则命名为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与琴台大剧院和琴台音乐厅构成文化场所矩阵,两侧有月湖公园和汉阳江滩,且配备大型停车场;场馆内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备,如文创展示区、咖啡区、冷餐区、艺术品商店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1日讯(记者范雅琴 通讯员李霞) 9日,武汉美术馆刚“上新”的《光影记象——武汉美术馆馆藏摄影、影像作品研究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大家不仅能看到年代久远的武汉老照片,还在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中解锁了多种看展方式。 展览分为“影像与观看”“影像与城市”“影像与观念”三个部分。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美术馆1号展厅“影像与观看”单元,1900年汉阳龟山远眺晴川阁及武昌的玻璃照片和立体照片、1906年汉阳湘乡码头牌坊的照片版明信片、1931年金城银行新屋纪念册的银盐照片、1900年代汉阳铁厂高楼的蛋白照片......这些年代久远,用不同材质和技术留存下来的影像作品令
记者 孟军伟 通讯员 李霞 “光影记象——武汉美术馆馆藏摄影、影像作品研究展”于8月9日——9月23日在武汉美术馆展出,展览以武汉美术馆馆藏摄影作品及摄影史的梳理为基础,向观众展示武汉美术馆收藏的百余件摄影及影像作品。 1890—1910年代围观群众 1920年代汉口显真楼两人合影 据介绍,摄影是武汉美术馆的特色藏品系列,数量多,创作时间跨度大,材质种类较为丰富,为研究摄影技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10年武汉美术馆承办“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回顾展”,并以此为契机收藏了5件马克·吕布摄影作品,开启了该馆对影像的关注、收藏和研究之路。此后武汉美术馆又陆续策划举办十多次摄影作品展,内容涵盖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霞 视频剪辑徐颖 《繁星集武汉美术馆馆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近日与观众见面了,恰逢暑期,市民有了好去处。 武汉美术馆 6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汉美术馆探访发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展厅观看展览,还有外地大学生放暑假了到武汉美术馆来看展。 观众一路参观,一路发现惊喜 据展览主办方介绍,武汉美术馆近几年共收藏了2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本次展览,馆方从中挑选了部分作品呈现给观众,在对青年艺术家收藏成果进行梳理与展示的同时,希望江城市民能够从中感受到70、80后艺术家的活力与探索。 6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展厅探访,发现武汉观众的艺术水准还是挺高的。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霞 视频剪辑 徐颖 17岁时,史金淞受到“青年美术节”之邀第一次在武汉美术馆参加展览;36年后,走南闯北的“少年”归来,在武汉美术馆举办《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6月18日,该展览在武汉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合影 史金淞说,“今天来到现场的,许多都是我少年时一同成长的伙伴,有的从六七岁就认识了。”他形容这次展览是对自己这36年历程的一次内观,因为面对的对象是自己在湖北的师长、同学、后辈,所以,展览呈现的作品必须是最真实的,容不得一点沙子。就像2号展厅的“迪斯科球”一样,作品体现的都是自我的“剖像”,用很多的碎片,努力拼合成这36年一路走来的史金淞。 展厅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2日讯 5月21日,《“艺”想天开·2022国际少儿视觉艺术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展。400余件来自全球的儿童绘画作品和美术装置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步入展厅就此展开一段奇妙的艺术之旅。 开展第一天,记者看到展厅中不仅有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打卡,还吸引学校教师、美术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前来观摩。四个展厅分别呈现流动、融合、自由、造梦四个主题,从中你能感受到流淌着的童心和创造。 7岁的全寅赫和妈妈一起来观展,他指着自己的作品《梦想花园》兴奋地跟妈妈说:“上面这个正在泡温泉的熊猫是我,下面这个拿着望远镜的人是你,我们在一起开心地玩耍。”